资讯
五个理由:为什么HRO和Cloud HR是天作之合
文/Sue Lingard
人力资源外包呈上升趋势,Technavio最近的研究预测,2018年至2022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接近9%。
他们预测,大部分增长将由技术驱动。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
现代云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开辟了新的、更好的工作方式;简化日常人力资源流程,提高员工敬业度,解放信息,解放人力资源,使其专注于更具战略性、面向未来的活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咨询公司(HROs)很快就会失业。
相反,在一个日益复杂和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环境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组织希望将内部人力资源与外部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以共享、外包的技术平台为中心。
这种“混合人力资源”模型,即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通过云人力资源系统提供服务,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命题:既有利于人力资源外包顾问,也有利于它们所服务的组织。
以下是这种混合人力资源方法的五个主要好处:
1. 深度的专业知识
内部人力资源团队有足够的工作要做,而不需要对他们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持续的管理和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HROs将与一个云HR系统一起工作,因此他们将成为专业的主要系统管理员。
他们不仅对人力资源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他们向客户提出的系统也有深刻的理解。这提供了系统的深度专业知识,这是压力很大的内部人力资源团队很少有时间为自己获取的。
2. 顺利设置和自助配送
除了确保更广泛的组织获得最佳的人力资源技术解决方案的每一天,HROs还可以提供一个快速和平稳的设置。他们以前就这样做过,他们知道需要做什么,什么会产生最大的影响,以及如何鼓励全公司采用。
与员工——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团队访问系统,员工可以更新自己的数据,进一步减少人力资源的负担,也意味着工人不必依赖他人为他们提供信息——一个因素,就其本身而言,创造了令人沮丧的延误和贫困员工的经验。
真正了不起的是,HRO和现代云人力资源系统让员工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变得更轻松。
3.节约成本
安永(Ernst & Young)估计,不使用在线自动人力资源系统的平均成本为每笔数据4.39美元,混合人力资源管理(HRO)和云人力资源模型带来的成本效益也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商业案例。
Vero HR的总经理Mike Kealey认为,那些不把自己的服务包在云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周围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正在为他们的客户创造额外的成本:
“这种混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共享数据,从而降低了服务成本。它就像顾问和客户之间的电子接口,确保全天候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 “随需应变”的数据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获取实时数据对“即时”决策越来越重要,企业领导人希望他们的外包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能够为关键问题提供即时答案。
使用混合HRO模型,信息是集中的,关键信息是24/7可用的。
Mike举了一个例子,他能够在客户搬家时帮助客户处理棘手的合同问题,因为他能够通过移动设备远程登录客户的系统,获取必要的文档和员工历史记录。
5. 减少风险
Mike还认为,通过将他们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在第三方云人力资源平台上,内部人力资源团队永远不必担心他们的数据或文档被他们的HRO合作伙伴丢失,甚至劫持。“而在过去,基于纸张的人力资源数据通常保存在顾问的柜子里,我们所有的客户数据都安全地存储在云里。我们和我们的客户都可以访问它。”
除了运营一个无纸化的办公室,Mike解释说,很多价值都嵌入到系统中:“例如,我们创建了许多表单来帮助解决遵从性问题;所有文档都像合同一样集中存储;该系统的建立是为了遵循最佳实践流程——例如,如果工作检查权到期或试用期审查迫在眉睫,就会自动发出通知。”
如果客户决定不继续与Mike和他的团队合作,他们仍然可以选择保留HR系统,从而避免HR的破坏。
总结
所有证据都表明,借助现代技术平台外包人力资源的需求正在增长。组织已经认识到,把人力资源困在无休止的推纸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循环中是没有效果的。
合并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云人力资源模型可以轻松地插入到现有的人力资源运营中,在提供补充内部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应用技术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耗时的方面。
此外,组织保留有自己的个人风格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来关注更多的增值活动,如员工敬业度和性能开发,但服务提供者的安全网依靠如果内部人力资源离开,或者如果他们需要额外的帮助与特定项目或挑战。
这绝对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比赛。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5 Reasons Why HRO and Cloud HR Are a Match Made in Heaven
资讯
【印度】“新银行”Open获得3000万美元融资,帮助企业实现财务自动化
文/Manish Singh
Open是一家总部位于班加罗尔的初创企业,运营着一家“新银行”,帮助企业实现财务自动化和运营。由于投资者希望在新兴市场复制一种经过全球检验的商业理念,Open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了3000万美元。
此次B轮融资由Tiger Global牵头,Tanglin Venture Partners Advisors和现有投资者3one4 Capital、Speedinvest、BetterCapital AngelList Syndicate也参与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新一轮融资的初始估值为1.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这家初创公司已经获得约3,700万美元融资。
Open是一家新银行,它提供了几乎所有的银行功能,并提供了额外的工具来满足业务的需要。在印度,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在维护多个银行账户、记录日常支出以及向员工发放薪酬方面遇到了困难。
Open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自动完成大部分任务。它可以让他们跟踪每笔交易——交易来自谁,交易的方向,以及交易在不同账户上的销售情况。
“我们的平台上有一位来自艾哈迈达巴德的小企业主。他们每隔几个小时就能在银行账户上看到59笔来自客户的交易。在使用我们的服务之前,他们整天都在忙来忙去,想弄清楚这些交易的来源和去向。”“因为在他们的银行对账单上,他们只看到交易细节的一行描述。”
他补充称,传统银行要么没有满足这些小需求,要么为自己的解决方案收取巨额费用,而这些解决方案对小企业来说是不可行的。
这家初创公司表示,它已经拥有超过10万名客户,每个月都有多达2万名客户加入。它每年处理大约50亿美元的交易。
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Open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尼什·阿楚森(Anish Achuthan)表示,这家初创公司看到了为企业服务的机会,希望开设一家更好的银行。他表示:“但在印度建立一家银行本身也面临一系列监管挑战,因此我们研究了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做法,从中寻找灵感。”
它很快就找到了灵感。它的早期投资者之一是Speedinvest,该公司为Tide和欧洲市场上的N26家“新银行”提供了资金。在印度,Open与印度最大的银行之一ICICI Bank合作开设账户。Achuthan解释说,在ICICI银行的互联网银行网站上,Open整合了包括支付网关在内的工具。
阿楚森表示,这家目前拥有85名员工的初创公司将利用新资本大幅扩张业务——生产更多产品,雇佣更多员工,并与更多客户签约。Open不久还将推出Open+ card,这是一种商业信用卡,为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提供30天免息信贷额度,为开发者提供可编程银行账户Layer。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家初创公司的目标是将其客户群扩大到100万。
Open今年早些时候筹集了500万美元。当被问及这是否是一项资本密集型业务时,Achuthan表示,他们需要资金来获得先发优势。这家初创公司正在与另一位投资者进行谈判,希望再筹集2,000万美元,但Achuthan表示,目前他们不需要那么多资金。
Open today与包括InstantPay在内的几家初创公司竞争,但Achuthan表示,大部分市场仍未开发。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India’s Open ‘neo-bank’ raises $30 million to help businesses automate their finances
资讯
【印度】人力资源科技初创公司Kredily获得75万美元融资资金
文/Bhavna Sarin
Kredily成立于2017年,在其免费增值模式的基础上,为关键工资单和人力资源流程提供工作流自动化,吸引了中小企业的极大关注。这家成立两年的人力资源科技初创公司最近在复星RZ Capital牵头的一轮种子融资中获得75万美元。RZ Capital是中国企业集团复星集团(Fosun Group)的子公司。
Delhivery联合创始人Mohit Tandon和人力资源及薪资软件平台Zenefits前工程副总裁Avinash Anand也参与了这轮融资。
Kredily的服务平台管理员工数据、考勤和休假跟踪、自动发放月度工资、生成工资单,并使企业能够遵守所有法定要求。他们的收入来源Kredily Bazaar是一个为员工提供多种产品的市场,包括保险、贷款和共同基金等,并结合了零成本工资和人力资源软件。
通过将所有人力资源功能打包在一起,并向所有公司完全免费提供这些功能,Kredily有望颠覆人力资源和薪资行业,并为其他金融服务和在线服务公司提供一个生态系统。Kredily有潜力获得与谷歌套件相同的规模,谷歌套件是通过被破坏的微型企业家和中型企业的电子邮件和文档管理系统实现的。
人力资源科技初创企业正受到全球投资者的极大关注。2019年,Dockabl在首轮融资前筹集了126万美元,HR Path在Andrea Partners的支持下筹集了1亿欧元,Coursera在E轮融资中筹集了1.03亿美元;总部位于SAAS的Skillenza在首轮融资前筹集了100万美元,首轮融资由CBA Capital的教育催化剂基金(Education Catalyst Fund)牵头。最近还成立了Hush,这是一个职场讨论平台,从现有投资者那里筹集了64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其中包括风险投资公司Accel和天使投资人、健身初创企业CureFit的业务主管沙米克•夏尔马(Shamik Sharma);总部位于Gurugram的HR-tech初创公司Benepik Technology Pvt. Ltd .于2018年4月从一批投资者那里筹集了种子资金,其中包括尼尔森中国董事总经理巴厘(Vishal Bali)。
Kredily的创始人Devendra Khandegar在展望Kredily的未来时表示:“到2021年,印度的人力资源技术有望成为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产业。只有不到10%的中小企业配备了人力资源和薪资软件,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我们计划将这一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作为终身免费软件提供给美国所有小企业。”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R tech startup Kredily raises $7,50,000 in funding led by Fosun RZ Capital
资讯
【美国】人才参与软件供应商My Ally为企业构建了第一个AI支持的新员工入职软件
My Ally,世界领先的人才参与软件(TES)供应商,宣布了第一个AI为企业客户提供的新员工入职解决方案。它降低了新员工流失率,改善了新员工的体验,并使困扰招聘经理的乏味任务自动化。
我的盟友的首席执行官Deepti Yenireddy说:“我们的客户开始告诉我们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更广泛的问题。”“优化入职流程对员工满意度、员工保留率和入职时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全球企业客户收入的变量。”
HR Div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28%的员工在入职90天内就辞职了,并将其归咎于糟糕的入职实践。My Ally的Onboarding软件提供了一个AI驱动的解决方案,为新员工提供可定制的体验,加速了他们对公司的价值。My Ally的创新提供了灵活性和控制力,允许基于资历、功能和行业的不同的入职体验。
My Ally将在本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会议上预览选择行业领袖和媒体的发布功能。“这为CHRO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入门水平,”My Ally的销售副总裁卡特•佩雷斯(Carter Perez)表示。“我们从市场上得到了良好的初步反应,因为它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真正的增长引擎。”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My Ally Builds the First AI-enabled New Hire Onboarding Software for the Enterprise
资讯
超越简历:使用AI进行预测性招聘
文/ Chiradeep BasuMallick
越来越多的招聘人员正在寻找更聪明的方法来评估求职者,除了列表式简历——而且理由很充分。简历或CVs将多年的经验、专业/个人成就和无法量化的软技能浓缩成文本格式。这不仅展示了一个不完整的候选人形象,而且还依赖于他们的自我评估来突出与工作相关的品质。更有效的方法是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招聘。人工智能引擎可以自动扫描详细的候选人资料,将其与可用的空缺职位进行匹配,并在工作环境、未来表现和文化一致性方面给出预测分数。
为了了解预测性招聘软件如何帮助人力资源从业者更聪明地招聘,我们采访了AssessFirst的首席执行官兼数据分析师大卫•伯纳德。下面来看看使用这些平台的好处,以及David对预测性招聘如何能提高留存率的见解。
什么是预测性招聘?
传统上,企业采用的是描述性招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个职位的角色被定义,一个候选人的历史表现被评估——尽管是主观的——最合格的候选人进入公司。然而,这个模型并不能帮助HR评估一个人的性格或文化是否适合这个组织。
“当你招聘的时候,定义一个完美的契合度不仅仅是分析求职者和工作之间的匹配度。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公司文化的非常具体的背景,以及候选人接受这种文化的能力,”伯纳德表示。
人工智能(AI)应用的预测模型来自历史数据、在类似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中占主导地位的绩效模式,以及候选人的性格(通过分析他们的公共社交媒体个人资料,可以发现对这方面的深刻见解。
它能在短时间内扫描大量的求职者资料,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加快招聘决策的速度。与列表型简历不同,人工智能预测招聘平台并不依赖招聘经理根据过往记录预测未来行为的能力。算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使用预测招聘平台的三个好处
在简历上,求职者选择并展示他们认为与工作最相关的特质,通常会排除他们性格和技能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支持的预测性招聘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整体的形象,并将其与最合适的工作相匹配。
伯纳德解释说:“评估人员首先要准确评估候选人的潜力(他们思考的方式:他们的思维敏捷;驱动他们的因素:他们的动机;以及他们每天的行为方式:他们的个性),并将其与已被证明与长期表现和敬业度相关的标准相关联。”
因此,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实现以下好处:
1. 更高的性能水平
人工智能可以准确预测候选人在特定职位上的表现。它不依赖于人类的判断力,而是利用数百万个数据集,提供关于哪位候选人将在该职位上获得成功的客观建议。根据AssessFirst的研究,预测性招聘可以使在职表现提高15%。
2. 降低流动率
通过完美地将个人特征和偏好与工作同步,组织可以确保新员工喜欢他们所做的工作,并尽可能长时间地工作。正如伯纳德所说:“做一份能让你更多地展现自我和天赋的工作……你为什么要辞职?”
3.缩短招聘时间
单独定义详细的候选角色,然后找到完全匹配的人,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预测性招聘平台通过提出战略性问题,帮助在几分钟内构建出人物角色。通过让候选人在网上完成评估,整个过程被数字化,而不是被安排到一个冗长的简历审阅-面试-测试-评估-决定周期。
为什么人工智能主导的招聘是招聘的未来
最近,我们在人工智能招聘领域看到了大规模的投资。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公司Adecco Group于2018年收购了Vettery。维特利的机器学习算法从数据中学习,预测技术、销售和财务职位的招聘成功。Adecco还为自由职业者创建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就业市场,名为Your Own Boss (YOSS)。
伯纳德告诉我们:“通过帮助企业聘用那些天生的人才,与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推动效率和参与度的人才完美结合,预测性招聘可以帮助大幅降低人员流动率。”“我们的一个零售行业客户在12个月内将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降低了50%(从17%降至9%以下),这是因为他们只考虑了候选人的性格,并以此作为选择标准,而不是传统的简历筛选。”
AssessFirst、YOSS、Vettery和其他人力资源创新者正在为更明智的招聘铺平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招聘人员有权做出明智的、着眼于未来的决定。通过使用诸如此类的预测性招聘平台,企业将能够接触到最合适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投资于那些看上去“纸上谈兵的顶级人才”。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Go Beyond the CV: Use AI for Predictive Hiring
资讯
三次转型的HCM厂商Ultimate,为何始终无法匹敌Workday | 爱分析调研
指导 | 李喆 撰写 | 魏伯乐
来源 | 爱分析ifenxi
在HCM领域近三十年的深耕细作,成就了Ultimate Software近百亿美金市值。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比仅成立十余年的Workday,Ultimate Software的成长还是太慢了。爱分析认为,Ultimate Software的三次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彻底解决其客群质量差的核心问题。
人们提到人力资本管理(HCM)时,第一个想起的总是Workday,却很少有人知道Ultimate Software。但实际上,相比于2005年成立的Workday,UltimateSoftware在HCM领域已深耕近30年,是HCM领域名副其实的元老。
1990年,UltimateSoftware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以工资单产品UltiPro HRMS切入HCM市场。经过7年多发展,UltimateSoftware成功于1998年6月在NASDAQ上市,IPO市值1.59亿美元,当年营收4343万美元,营收增速接近150%。
但此后Ultimate Software并没能保持高速增长,反而陷入增长困境,直到2006年营收才突破1亿美元,用了30年时间,到2017年营收为9.4亿美元,市值接近80亿美元。相比之下,另一家HCM领域赫赫有名的公司Workday却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就做到21亿美元营收。
在这30年间,UltimateSoftware进行了三次转型,从本地部署软件转到SaaS模式,将产品功能模块化、可配置来解决定制化问题,将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入到产品中。这些转型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了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UltimateSoftware增长乏力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Ultimate Software近30年发展中的三次转型,发现客群定位是Ultimate Software三次转型未取得效果的核心原因,使得HCM领域定位中小客群的Ultimate Software最终被定位中大客群的Workday所超越。
01
提供全模块HCM产品
面向三类客群
在产品功能方面,UltiPro可分为3层。基础层提供员工的入转调离、薪酬、工时计算等,以满足企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人才管理层功能主要针对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中的不同管理需求,如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福利管理等。
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之上,Ultimate Software也提供分析决策工具。除基础数据报表外,UltiPro还囊括了情绪洞察、风险预警、绩效预测等工具,帮助企业根据员工数据提高员工效率。此外,Ultimate Software也提供自助服务,帮助企业中的不同角色,根据功能权限查看或上传数据。
Ultimate Software将功能模块封装,使得企业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功能搭配,并根据员工数量按月付费。除SaaS产品外,Ultimate Software也提供部署、培训服务,并通过定制化满足部分大型与超大型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2017年,UltimateSoftware发布UltiPro Connect产品,通过展示其他客户消费集成,帮助客户利用社区知识,快速并高质量地集成所需服务模块,降低客户对交付服务的依赖。
Ultimate Software主要面向三类客群,第一类是超过2500人的大型企业,第二类是500-2500人的中型企业,第三类是100-500人的小型企业,覆盖科技、食品、体育、金融、医疗等行业。其中,中型和小型企业主要是通过SaaS模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几乎不做定制化开发和部署。截止2017年底,Ultimate Software已服务超过4100家大型企业,其中不乏Subway、Yamaha、Lewis、Texas Roadhouse等知名企业客户。
02
转型托管模式
Ultimate Software弯道加速
发展初期,Ultimate Software通过工资单产品切入中小型客户,并通过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向更大规模客群发展。1997年6月,UltimateSoftware发布UltiPro HRMS / PayRoll产品,功能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福利管理、税收管理、招聘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功能的完善,使得Ultimate Software与传统ERP厂商有了一战之力。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仅经历了两年快速增长的UltimateSoftware便遇到瓶颈。
彼时,Ultimate Software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传统ERP厂商,如Oracle、SAP,以及当时叱咤风云的Lawson Software。此外,还有同类的HCM厂商,如PeopleSoft和Ceridian等。由于Ultimate Software产品在功能上并不占据优势,只得另辟蹊径。
2001年,UltimateSoftware开发了托管模式(ASP)产品Intersourcing,通过与IBM合作为客户提供托管服务,客户可通过Web访问数据库,并使用产品的各项功能。
相比于传统本地部署产品,客户无需自备服务器,使用、维护的成本低,且系统维护、升级都可交由Ultimate Software处理,便捷性大大提高。同时,基于Web的托管模式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具有多地区、多子公司布局的企业客户,帮助企业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统一管理。
在收费模式上,Intersourcing产品改变了传统License的收费模式,依据企业员工数按月收费,付费模式相对灵活,也有利于UltimateSoftware业绩增长更加稳定。
托管产品的研发帮助Ultimate Software避开了与传统本地部署ERP、HCM厂商的直接竞争,从而走出了增长低谷。从财务表现上来看,随着更多客户选择使用Intersourcing产品,Ultimate Software的整体毛利率提升明显,并快速扭转亏损,在2005-2007年实现了盈利。
2008年,随着公有云发展日趋成熟,SaaS产品接受度逐渐提高,Ultimate Software从ASP模式转向SaaS模式,并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03
转型模块化
降低部署业务依赖
虽然转型ASP/SaaS帮助UltimateSoftware重回增长,但却没能彻底解决本地部署模式时遇到的相同问题——不同规模企业客户均有一定定制化需求,使得项目部署周期过长。
而大量的部署工作也压制了Ultimate Software整体毛利率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Ultimate Software服务营收(主要是交付收入和客户培训)占比超过32%,而这部分收入毛利率不足20%,拉低了总毛利率。
2008年,UltimateSoftware开始将产品模块化,实现产品可配置,降低部署周期。Ultimate Software 以700人为界限,划分大型企业客户和中小型企业客户,并根据客户需求共性,打包基础功能模块,为客户提供标准产品。
此外,Ultimate Software将部分不常用功能设定为可选功能,交由客户选择,使产品配置更加灵活。特别的,对于7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客户而言,Ultimate Software取消了功能定制服务,以减轻部署压力。
同时,Ultimate Software也逐渐增强在中小企业市场的获客能力,以应对Workday、Oracle、SAP等对手在大型企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服务中小企业客户时无需复杂的部署与定制化,Ultimate Software的服务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从35%下降到15%,订阅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从而帮助Ultimate Software总体毛利率提高至62%。
2008至2012年毛利率提升不明显,其原因是2010年下半年,Ultimate Software开始推行Partners for Life计划,将部署、培训等服务业务收费模式从人天计费改为项目固定计费,希望提升客户留存率。因此,Ultimate Software的服务收入毛利率出现大幅降低。
产品模块化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交付效率,但大企业的交付问题和定制化问题依然存在。不过,这一点是HCM领域各家企业同样面对的问题,即使是领头羊Workday,也没有很好解决企业大量定制化需求的难题,产品定制化周期常达12-18个月。
04
押宝AI、大数据技术
重回魔力象限领导者宝座
虽然在二次转型后,Ultimate Software的总体毛利率得以提升,但仅仅依靠产品模块化并不能形成很好的竞争壁垒,特别是SaaS化、模块化技术本身并无很强的壁垒,这使得在竞争对手纷纷开始布局SaaS后,Ultimate Software产品毛利率与客单价增长停滞。
与Workday、Oracle、SAP等对手相比,Ultimate Software在产品研发方面本身并不占据优势。一方面,核心团队技术背景不突出,另一方面,Ultimate Software在研发方面投入有限,研发占比长期维持在15-20%之间,而Workday在营收达到20亿美元后,研发占比依然超过40%。
但在数据积累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Ultimate Software并不占下风。Ultimate Software自1990年进入HCM领域,拥有20余年积累,同时由于转型SaaS较早,积累了大量客户数据。
2011年,UltimateSoftware开始尝试将AI与大数据技术落地HCM领域。彼时,无论是Workday还是Oracle和SAP,在AI与大数据产品研发方面,技术积累都相对有限。
经过两年研发,Ultimate Software发布了人才预测功能,可根据员工历史表现与发展轨迹等数据,帮助企业找出风险或绩优等员工,从而进行提前干预,改变员工发展状况。
此外,Ultimate Software于2016年收购了员工情报分析公司Kanjoya,并基于Kanjoya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开发了UltiPro Perception功能,帮助企业了解员工情绪,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在财务表现上,预测与分析功能的加入,提高了Ultimate Software的产品竞争力,使得产品单价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每人5美元/月,提升至2014年的每人27美元/月,再到2016年的每人37美元/月,这也帮助了Ultimate Software的客单价、毛利率水平一步提高。
05
对比Workday
客群质量体现财务差距
从Ultimate Software的财务与股价表现来看,Ultimate Software的三次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Workday相比,Ultimate Software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毛利率都存在一定差异。
以2017年为例,UltimateSoftware营收增速只有20%,而营收超过UltimateSoftware两倍的Workday依然保持36%的营收增速。尽管Ultimate Software和Workday的收入构成基本类似,但Workday的毛利率比Ultimate Software高10%左右。
Ultimate Software在2001年推出订阅付费模式,转型SaaS时间也是行业中相对较早的,与Workday同样将大中企业定位自己的核心客群,同样提供全HCM领域产品与服务,为什么最终与Workday存在如此大差距?
爱分析认为,相比于Workday,UltimateSoftware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客群质量上与Workday差距较大,特别是转型SaaS后,Ultimate Software将重心放在服务2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客户上。
对比两家公司的客单价,可以清晰看出,Ultimate Software真正主体客群是中小企业。2017年,Ultimate Software的平均客单价为22.9万美元,而Workday的平均客单价为85万美元,存在接近4倍差距。
根据电话会议披露,2002、2014、2016年,Ultimate Software产品平均单价约5、27、37元/人/月,对应UltimateSoftware的客户平均规模约1020、558、476人,显示出Ultimate Software的平均客群规模成下降趋势。
特别是转型SaaS后,明显将重心放在中小企业客户上。定位中小客群导致Ultimate Software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到最终财务表现。
第一,客户留存率不高,Up-sell和Cross-sell空间有限。
Ultimate Software历年的客户金额留存率只有96%,意味着平均下来前一年客户在第二年甚至不能提供同等营收,营收增长必须依靠不断获取新客户。
这一点远远低于同类优质SaaS和PaaS公司,新上市的SmartSheet、Pivotal金额留存率都超过130%,而Workday没有披露这个数据,但Workday大部分客户都会直接签订三年合同,因此,Workday客户的金额留存率肯定超过100%。
第二,产品和服务毛利率较低,且缺乏提升空间。
Ultimate Software的产品毛利率(订阅收入)长期维持在70-75%之间,且由于面向中小企业客户,产品本身提价空间有限。而Workday的毛利率从2012年的75%提升至85%,未来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从服务来看,Ultimate Software需要不断降低交付费用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留存率,甚至将交付收费方式由人天改为固定费用。而Workday则持续保持很高价格,并通过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帮助其完成交付。具体而言,Workday超过85%的产品都由合作伙伴来帮助交付。
第三,高客单价、高收入意味着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在销售和研发。
中大型企业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特别在大型企业市场,Oracle、SAP、Workday、UltimateSoftware、Lawson Software几家企业厮杀激烈,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才能保持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17年,Workday在研发和销售投入分别为9亿美金和6亿美金,分别占营业收入的42%和32%,而同年Ultimate Software在研发和销售投入仅为1.5亿美金和2.7亿美金,占营业收入的16%和28%。
这造成Ultimate Software大客户粘性较差,在竞争中损失了部分用户。根据Dun & Bradstreet调研,近年来Ultimate Software在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市场份额下滑至7%。
第四,服务大型企业,营收增长更加稳健。
SaaS企业有一项很重要的财务指标是Backlog(未执行收入),也就是现金收入中去除掉当年确认收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SaaS公司未来的营收增长。Backlog占营业收入越高,意味着企业现金流状况更好,未来营业收入更加稳健。
Ultimate Software因为主要定位中小企业,Backlog相对较少,2017年只有4.5亿美金,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0%左右,而Workday的Backlog超过52亿美金,2017年营收的2.5倍左右。
近年来,Ultimate Software尝试了扩大销售团队、增强渠道布局、加强品牌打造等方式提高获客能力,但由于平均客群偏小,使得在获客方面的投入效果较差。
具体的,2013-2017年间,UltimateSoftware销售费用增速高于营收增速,获客方面的大量投入并未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随着Oracle、SAP、Workday等企业的进入,中大型企业的HCM SaaS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且与对手相比,从团队基因和过往客户资源来看,Ultimate Software服务大客户能力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获取大客户的能力。因此,将重心更多放在中小企业客户市场中也是Ultimate Software基于自身基因的理性选择。
原文来源:三次转型的HCM厂商Ultimate,为何始终无法匹敌Workday | 爱分析调研
资讯
社交媒体在2019年招聘中的七大用途
文/Jigna Boghani
社交媒体已经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变得司空见惯。因此,世界上的linkedin、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联系平台。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联系方式,与与我们有相同兴趣的人建立新的联系,有时甚至成为朋友。
在更专业的层面上,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人们讨论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地方,并引导他们为自己的一些问题找到新的、创新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这也影响到了招聘行业。
我们无法否认社交媒体在招聘过程中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看社交媒体在2019年招聘中的7大用途。
1. 采购
招聘人员的工作通常从从不同的平台寻找不同的候选人开始。过去,招聘者常常会在他们的圈子里联系求职者,并向他们宣传他们需要人力。
这种做法已经改变了一段时间了,现在招聘人员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来寻找他们的候选人。
市场上有很多外部插件可以让你获取你想要的个人资料,并将其直接添加到你的招聘工具中。
这些外接程序可以作为中介抓取工具。您只需添加扩展名,只要找到相关的概要文件,就可以通过这些外接程序将其添加到系统中。它们非常容易使用和轻处理。
2. 招聘启事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每个招聘人员都应该在2019年开始这么做。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个有效的招聘广告,一下子就能抓住大量相关的求职者。
换句话说:你可以利用你的社交渠道发布你的招聘广告。
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强社交媒体上的招聘信息。你可以使用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和适当的数据来吸引更多的候选人。
此外,你还可以吸引大量的被动求职者来应聘。当你在一个全球性的社交平台上,你会发现来自世界各地更有资格和更专注的候选人。这也可以帮助你扩大你的人脉,从而扩大你的人才库。
3.营销活动
根据上面提到的招聘启事,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你的工作。你也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广你的公司文化和工作环境。如果你想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专业领域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候选人,你当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让人们参与到你的推广活动中来。
4. 领导
社交媒体对于想要拓展业务的小型招聘机构非常有用,因为你可以从这些平台获得潜在的商机。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使用这些社交平台,这些线索可以转化为未来的候选人(和/或客户)。由于社交媒体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访问,你可以利用它们让你的公司在全世界闻名。
5. 网络
当然,招聘还包括扩大人脉。如果你使用社交平台作为一个品牌,你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源来促进你的业务。
你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扩充你的候选人数据库——并扩大你的人才库——这将帮助你更快地填补空缺。
6. 更新
社交媒体是获取你所在行业最新信息的绝佳渠道。你可以与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人取得联系,并从他们那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7. (雇主)品牌
如前所述,你也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展示你的公司文化和工作环境。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求职者了解在你的公司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Social Media and Recruitment: Top 7 Uses in 2019
资讯
工作场所:HR需要解决的新时期问题
文/ Dr Guruvayurappan
本文讨论了即将到来的新技术是如何扰乱企业环境的,以及HR需要如何跟上这些技术的步伐,无缝地让员工参与进来,从而进一步创建一个进步的工作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转变,随着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成为当今商业世界公认的规范。我们生活和运作在一个通常被称为VUCA的世界,伴随着快速的技术变革。要想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蓬勃发展,而不仅仅是生存,就需要同样强大、进步和灵活的管理策略。这样一个现代的商业战略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能让员工茁壮成长。
VUCA世界和技术驱动的时代催生了一群新时代的员工,他们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不断进化——他们的需求、欲望和期望也在不断变化。人力资源则面临着以新时代商业范式和新技术管理新时代员工的挑战。职场人士需要解决的5个问题是:
创造持久的员工体验
随着人力资源的作用超越国界,在CXO层面占据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位,管理人才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力资源战略现在采用了更深层次的以人为中心的方法,从员工参与到员工体验(EX)。麦肯锡对EX的定义是,公司和员工一起创造个性化、真实的体验,从而点燃激情,达到强化个人、团队和公司绩效的目的。显然,这也是千禧一代的期望,据说到2025年,千禧一代将占到劳动力的75%。员工体验就是理解员工最大的愿望和需求,为他们在工作和职业生涯中创造那些难忘的时刻。正如顾客的愉悦感与良好的顾客体验息息相关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员工体验会带来一群快乐的员工,而这反过来又会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忠诚度。前进的人力资源必须更加专注于创造员工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员工,还有助于创造繁荣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业务。
具有使命感的协作和创造性工作空间
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员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份工作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任何求职者在评估一份工作时都会问的基本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期望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昂贵的薪水和津贴不再满足新时代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寻求一种使命感和意义,以便真正投入工作。一份有意义的、非常灵活的工作,一种合作的工作文化,让个人建立更深层的联系,以及不断的指导,是员工最近更看重的。创新和创造力的范围是激发个人对任何工作的热情的因素,基于这些价值观和因素的工作文化必将吸引新时代最优秀的员工。
敏捷职业增强
当一家公司提供一份工作时,他们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帮助建立了个人的职业生涯。为了在VUCA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新时代的员工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免成为多余的人。这些人乐于改变,接受新的经验,被称为敏捷学习者。敏捷学习者需要走上职业提升的道路,而不仅仅是职业发展。这样的员工要想在公司里成长,工作生态系统应该有利于探索多种路径,让个人自由地根据工作条件进行调整和转换。正式和非正式的开发经验的混合,包括研讨会、网络研讨会、电子学习、指导、可见性和网络,将帮助这些个人为在未来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好准备。
技术颠覆以提高生产力
随着技术消除了许多边界,并使业务领域变得公平,它无疑正在改变许多公司的运营模式。现在,流程越来越多地是由技术驱动的,而不是由人本身驱动的。这种转变将意味着更多地关注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任务,为新时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工作范围,改变他们从事工作的方式。技术已经导致非正式联系的扩散,公司必须采用工作安排来满足这些新时代员工的灵活性。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正在慢慢成为过去,公司发现兼职或合同工、志愿者和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通常被称为零工经济工作者)的数量正在增加。人力资源经理需要开始在他们的战略中加入技术颠覆,帮助这些新时代和零工经济工作者更容易地工作和流程。
健康——一个关键的基石
随着科技的出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线正在迅速消失。如今,工作已经变成24/7,工作压力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和个人生活。新时代的员工现在把全面健康视为企业的责任,这也成为他们各自雇主的更大期望。如今,企业对员工的整体福祉变得更加敏感,意识到健康对于一个高度积极、高效和敬业的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公司越来越多地致力于提供健康项目,不仅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还关注财务和精神健康。员工福利现在是一个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健康计划成为必要的,并在留住员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人力资源部门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人员管理对任何企业的成长和成功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的角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作为变革领导者的责任也更大。多年来,这一职能逐渐向更具战略意义的位置转移,为CXO和董事会提供指导。
没有任何单一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模板能够像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功能那样保证未来的成功。新时代的人力资源专家将不得不与企业领导人合作,不断共同创造最适合他们公司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他们需要成为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倡导者,同时日复一日地建立积极的员工体验。与时俱进是为明天做好准备,但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经理不应仅仅局限于这种意识形态。为了在VUCA驱动的商业世界中保持领先,新时代的HR必须超前于CXO,并随时准备好敏捷地进行转换。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5 Workplace Concerns That New Age Hrs Need to Solve
资讯
10个2019年的人才管理趋势
文/Tom Haak
1. 是时候更新人才管理流程了
最近,我参加了飞利浦电子公司的一个人才管理领导者的演讲。他以对人才管理过程的概述开始了他的演讲。清晰的领导者形象。基于能力的评估。专项顶尖人才。标准化的发展。规定的职业道路。经纪人专门人才。“观众中有谁想要这样一个过程?”他问道,许多参与者都举起了手。
他继续他的陈述,说他们在2011年已经终止了这个过程,因为它不起作用。在过去几年里,飞利浦更新了他们的人才管理方法,使其更加以商业为导向,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一些勇敢的组织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因为传统的人才管理和继任管理流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通常很差。
2. 我们需要以证据为基础的人才管理
人才分析是有效的人才管理的基础。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领导力和才能的描述更多地是基于直觉和管理观点,而不是可靠的分析和科学证据。什么是好的表现?优秀员工有哪些独特的特点?我们能找到未来的证据吗?投资于您的人员分析功能(人员和工具),您可能会学到很多。
3.更多关注当前的人才管理问题
HR犯的一个经典错误是询问高级管理层HR的优先级应该是什么。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总是把“改善人才管理”放在首位。以及“未来的劳动力”。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安全的答案。没有人会和你争辩说人才管理不重要。
第二:这将让人力资源部门忙碌一段时间,管理层可以继续经营业务。你可以把这叫做橱窗装饰。他们真的认为人才管理很重要吗?人才管理往往着眼于未来,虽然重要,但很少被认为是紧迫的。
将人才管理与当前的紧迫问题联系起来,将极大地提高其影响力。不幸的是,管理层往往回避处理当今紧迫的人才管理问题。在管理团队中,有一名成员的工作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满分10分,满分6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或她是在阻碍具有更高潜力的职业发展,而这些潜力本可以做得更好。今天移除和替换阻滞剂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释放潜力。今天,不是明天。
4. 加快速度
传统的人才管理过程可能非常缓慢。HR会和不同的高级经理交谈,询问他们所在单位的人才情况。当列表准备好后,就到了校准会议的时间。这些会议可能会变得非常政治化:“如果你不支持我的才能,我就杀了你的……”这个过程不仅缓慢,而且非常偏颇。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管理者的偏见和视线(有限)的影响。
如今,有一些聪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发现人才。你把一些很有潜力的员工的个人资料或简历放进机器里,机器就会给出与你有相似特征的人的建议。快速和无偏见的。
5. 更多的透明度
人才管理正慢慢地从一个秘密走向一个透明的过程。自顶向下的过程往往更秘密。公开发布机会,并让员工申请,如果他们感兴趣,可以产生有趣的候选人,你不会考虑,你会只看你的秘密头号潜在名单。
6. 更广泛的范围
组织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人才管理的范围往往过于有限,只关注内部的人才库(除了人才获取)。像“内部比外部更好”、“我们的目标是用内部候选人填补前200名职位空缺的70%”这样的说法,往往都不是证据。内部候选人真的更好吗?
现代人才管理实践拓宽了他们的范围,在他们的过程中包括了更多的类别,而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人。
7.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过程有太多的目标。我们所看到的是,各组织正在将这一过程一分为二,至少分成两部分。一是战略部署和目标设定。第二:支持个人发展。第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OKR或类似的流程。为了设定目标,一种一致的自顶向下的方法是必要的。
第二部分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帮助人们变得更好?通常的信条是,直接主管也应该负责开发培训。没有多少经理是好的教练,所以这并不奏效。在过去,我们看到人力资源部门采取了两种方法,通常是结合使用。第一步:对所有经理进行培训。第二步:绩效管理过程,最好是在人力资源系统的工作流中,迫使经理们计划并记录培训对话。结果往往不是更好的培训,而是激怒了经理和员工。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开发即服务。
8. 开发即服务
我们能从足球中学到什么?在足球领域,一些顶级球员会聘请组织作为你的战术分析师,帮助他们发展。提供者收集关于玩家的数据(每场比赛),分析数据,并与玩家坐在一起讨论结果和教训。
提供者是为玩家而存在的,由玩家付费。球员所在的俱乐部不参与。虽然有些俱乐部不喜欢这样,但这似乎很有效。球员(雇员)和俱乐部(雇主)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俱乐部想在今年成为冠军。球员想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前锋之一。服务提供者(您的战术分析师和其他人)的兴趣与玩家的兴趣完全一致。“我们在这里帮助你变得更好”。
在商业生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在高管培训领域),但我们期待,并希望它会到来。我们认为数据驱动的“开发即服务”具有很好的前景。
9. 摆脱九格
在许多组织中,人才管理更多地是在谈论人,而不是与人交谈。9-grid通常用于秘密会议。对于HR来说,这些会议通常是一年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这是他们正在推动的过程!
高级管理层已经向监事会承诺,他们将在人才管理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他们在人才鉴定讨论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证明这一点。这看起来是一个坚实的过程,但大部分都是表面功夫。被测者被画在网格上,他们不知道关于他们的讨论是什么。如果你询问他们的抱负和抱负,你会得到令人惊讶的结果。
大多数9格的表格都是根据一些有影响力的高级经理的个人意见填写的。绩效评估通常不是基于真实的绩效,而是基于老板的主观判断。预测一个人的潜力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10. 个性化
从历史上看,人力资源非常注重标准化和“一刀切”。转变为以候选人和雇员的个人需求、愿望和能力为出发点的方法是困难的。人才管理也受到了标准化势不可挡的冲击。高潜力的个人资料、职业道路、培训计划、指导和辅导通常是为团队而不是为个人设计的。
更个性化的方法可以让人才管理受益匪浅。考虑到个人的愿望和能力,甚至把这些作为出发点,都可能增加复杂性(“每个人都想要不同的东西!”),但回报也可能很高(例如,更高的生产率和更低的流动率)。
还有更多要说的,比如:
你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一个可靠的选择过程
放弃你的领导力计划
不要忘记团队!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10 Talent Management Trends for 2019
资讯
[问卷网]获1.4亿元C轮融资,方广资本、元禾控股、中亿明源联合投资
来源/猎云网
6月22日,众言科技旗下问卷网宣布已经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为方广资本、元禾控股、中亿明源,三家联合投资1.4亿元人民币。
众言科技旗下主要产品有:问卷网(在线调研工具、专业的云调研样本服务)、CEM客户体验管理系统服务。面对竞品的相继退出和本轮行业内金额最大的一次融资,众言科技的未来无疑是加速成长。
众言科技旗下问卷网2013年7月发布上线,积累近800万用户,其中企业用户数百万,广受用户欢迎,成为行业内领先的网络调研工具。而问卷网CEM客户体验管理系统是众言科技面向大中型企业推出的客户体验监测、分析、管理与应用平台,在汽车、金融、高端餐饮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合作。
根据问卷网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据悉,因为受到资本市场欢迎,众言科技后续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追加融资也将于近期完成。
原文来源: 【首发】问卷网获1.4亿元C轮融资,方广资本、元禾控股、中亿明源联合投资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